健康告知为何“宽进严出”?为什么不在投保时就进行调查审核
很多人确诊了保险合同约定的疾病后又被保险公司以未如实告知为由拒赔,具体原因是投保前有某某病史未告知。这时就会让人感到困惑:既然保险公司在客户出险后能够调取所有的就诊记录,那为什么不直接在投保前或刚投保时就进行调查呢,这样不就能减少因为“客户未如实告知”而拒赔的情况吗?
其实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涉及多个复杂因素,如隐私保护、技术问题、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等。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保险理赔中的关键逻辑。
一
保险公司想在投保时彻底调查客户健康状况吗?
答案是肯定的!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客户的健康状况,以避免后续的理赔纠纷。只有通过精准的健康风险评估,保险公司才能合理地决定是否承保、如何定价以及是否需要加上特殊条款,比如除外承保或加费承保。
然而,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却面临诸多挑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个人隐私的保护
个人的就医记录、体检数据等健康信息属于隐私范畴,受到法律保护。保险公司在客户投保时并没有权利随意调取这些信息。虽然保险公司可以在理赔调查时获取相关资料,但前提是客户在理赔申请时给予了授权。也就是说,只有在客户明确同意并签署了授权书之后,保险公司才能去医院、医保中心等机构调取就诊记录。
即使某些保险公司可能通过关系熟络私下获取信息,这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许的,至少名义上必须有授权。因此,投保阶段与理赔阶段的信息获取条件并不对等。
(2) 技术与成本的限制
目前保险公司的理赔调查依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大多依赖人工操作。理赔调查员需要亲自去医院调取资料,或者到被保险人的社保中心获取医保数据。由于社保数据尚未实现全国联网,调取信息的过程相对繁琐且耗时。
这种人工调查模式不仅效率较低,还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对于数以万计的投保人,如果要在每个投保阶段都进行全面的健康状况调查,保险公司需要大幅增加人手,这将大大提高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将反映在保费上,令投保人难以接受。
因此,保险公司通常只在理赔时或面对高风险案件时才进行详细调查,而大部分常规理赔案件则是依靠提交的资料直接处理。
(3) 投保人心理与保险公司的权衡
如果保险公司在投保阶段对每个客户都进行详尽调查,可能会引发客户的抵触情绪。那些愿意如实告知的客户会觉得,既然我已经将健康状况全部告知,为什么还要被调查?而那些不愿意如实告知的客户则可能抱着“反正保险公司会查”的态度,故意隐瞒,反而增加了双方之间的信任危机。
最终,保险公司如果全面推行这种审查机制,可能不仅无法减少理赔纠纷,还会增加客户的投诉和反感情绪,影响公司的声誉和业务。
二
保险公司有在努力改进吗?
事实上,保险公司已经在努力通过科技手段优化风险管理。大数据风控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比如在互联网投保中,保险公司通过与互联网大厂合作,整合部分医疗和个人习惯的数据,为客户进行精准画像。通过这种方式,保险公司可以更好地筛选出那些潜在的高风险客户,减少因未如实告知而带来的理赔风险。
然而,这样的做法也引发了隐私保护的讨论。大数据风控依赖的是对个人信息的深度分析,涉及个人隐私的边界。因此,保险公司在使用此类技术时,必须在合规与效果之间找到平衡点。
三
这个问题短期内能解决吗?
短期内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仍有很大难度。尽管科技不断进步,未来或许能够实现一键查询客户的健康记录,但这需要突破技术瓶颈和法律障碍。此外,信息安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保护客户的隐私,同时有效进行风险评估,是保险行业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无法全面解决的情况下,投保人应该尽量做好健康告知。这不仅是对保险公司履行合同义务的体现,更是保障自己未来理赔顺利的重要措施。
四
投保时应如何健康告知?
既然法律赋予了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在投保时,投保人就应该努力履行该义务,避免因此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投保人主要采取这些措施:
认真填写健康告知书:认真阅读健康告知询问的内容,对应自身健康状况,逐条确认,切莫有敷衍随时填写或故意不如实填写。
与保险顾问沟通:如果对某些信息不确定,最好与专业的代理人沟通,请求他们的协助,确保填写告知内容的准确性。
避免盲目投保:投保时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以为保险公司不会查到。即使投保时未调查,理赔时依然有可能因为隐瞒而被拒赔。